■ 多元教學方式 (Muliti-Teaching Methods) 說明:除了課堂講授與考試測驗之外,本課程在學期中可能會運用到以下哪些教學方式,以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Direction: In addition to course teaching and regular exams,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ethods may also be used to promote students’ learning outcome
■ 主要參考書籍/資料 (Textbooks and References)
(教科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) 黃樹民,2021,〈第一章:泰國北部金三角與雲南華人〉和〈第二章:建立永續農業生計〉。《借土養命:從雲南到金三角,從毒品到永續農業,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》。台北:春山出版。
Phil Connors and Peter McDonald, 2010,“Transitioning Communities: Community,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wn Movement”.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, 46:4, pp. 558-572.
■ 本課程是否有使用原文書 Does This Curriculum Use the Original Textbook (English) 否(No)
■ 教學進度(Course Schedule) - 18週次(Weeks)
週次 Week
日期 Date
授課 方式
內容主題 Course Topics and Contents指定閱讀資料 Course Reading Materials
1
112/09/10 ~ 112/09/16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課程簡介: 全球化時代下「永續社會」的兩難困境
2
112/09/17 ~ 112/09/23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SDGs的發展趨勢與本土知識的在地實踐
3
112/09/24 ~ 112/09/30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現代性與本土文化的鬥爭
4
112/10/01 ~ 112/10/07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田野考察地點介紹:歷史、文化脈絡
5
112/10/08 ~ 112/10/14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資本主義與地方知識間的鬥爭:私有財產、土地,空間,和環境
6
112/10/15 ~ 112/10/21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社會生態學: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鬥爭
7
112/10/22 ~ 112/10/28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專題研討(1):現代性釀的奶:現代性視角下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當代的時空變遷與牧民困境
8
112/10/29 ~ 112/11/04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「混雜」與「轉譯」作為突破邊界的抵抗方法:後殖民視角
9
112/11/05 ~ 112/11/11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從生產主義到後生產主義
10
112/11/12 ~ 112/11/18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傳統領域、共管、自治和法權威
11
112/11/19 ~ 112/11/25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專題研討(2):現代城市規劃裡的多元族群政治:以臺中市舊城區為例
12
112/11/26 ~ 112/12/02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本土知識與社會韌性
13
112/12/03 ~ 112/12/09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實踐與踏查(1):初次田野調查
14
112/12/10 ~ 112/12/16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「轉型城鎮」運動的實踐與批判
15
112/12/17 ~ 112/12/23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專題研討(3):地方性與精釀啤酒(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)
16
112/12/24 ~ 112/12/30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實踐與踏查(2):深入訪談(另行規劃)
17
112/12/31 ~ 113/01/06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期末專題報告
18
113/01/07 ~ 113/01/13
面授In-person classes
結論/繳交期末作業
■ 學習活動與作業說明 (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ssignments) 1. 本課程分為「理論閱讀」、「專題研討」,與「實踐踏查」三部分。所有同學必須在理論閱讀課前閱讀完指定材料(也可自行尋找有興趣的文章或書籍,但必須與該周內容相關)並形成自己的觀點。課堂上我們將創造各種機會讓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心得並交互討論;專題研討課則分為4周,以國內外不同區域的本土社會處境及應對方式為專題研討內容,希望帶領同學結合理論與實務,看到多元而豐富的世界樣態與理論之間的相互關係;至於「實踐踏查」課則有2周,實際帶領學生走入臺中市中區訪談在地的地方創生工作者/實踐者,以結合課程所學知識與社會現實,了解相關領域的在地實踐現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