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desc.ithu.tw/107/1/2159
2159戰後台灣環境史 113/04/27 08:55:02
107學年第一學期東海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
Course Plan of Tunghai University
一、課程基本資料 Course Information
開課系所
Department
(日)社會系
課程名稱
Course Title
中文 (Chinese) : 戰後台灣環境史
英文 (English) : Taiwan's Environmental History, 1945-2000
必選修類別
Required/Elective
選修 先修課程
Prerequisites
學分數
Credits
3 - 0
先修課程說明
Prerequisites instruction
課程概述
(系所共同性目標)
Course Description
本課程是否為
英語授課
二、教師相關資料 Instruction Information
授課教師資料
授課教師
Instructor
徐文路 / olivier1217@thu.edu.tw /
行動電話 0953257350 常用聯絡方式
上課時間、地點
Class Time And Classroom
二/2,3,4[C221]
晤談時間、地點
Office Hours And Classroom
線上隨時,深夜勿擾。
三、課程大綱 Syllabus (本課程大綱教師得依實際教學進度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)
■  課程目標及內涵 (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)
自1960年代以來,台灣經濟急速發展,物質生活富裕,而環境保護和生態污染的問題也日趨顯著。1970年代的消費者抗議事件,以及1980年代的各種公害抗爭和環保運動,讓人們了解過於強調經濟發展之下生態與環保的危機。本課程期使同學了解台灣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的變遷,並提昇環境保護意識。
■  多元教學方式 (Muliti-Teaching Methods)
說明:除了課堂講授與考試測驗之外,本課程在學期中可能會運用到以下哪些教學方式,以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
■  主要參考書籍/資料 (Textbooks and References) (教科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)
何明修,《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: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(1986-1998)》,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2000年6月
徐文路編,《台灣環境運動口述歷史資料匯編》,台北:綠色陣線協會,未出版
台灣環保聯盟總會,《台灣環境》雜誌合訂本(一~九卷),台北:台灣環保聯盟總會,1995
施信民編,《台灣環保運動史料匯編》(1-2),台北:國史館,2008
曾華璧,《台灣的媒體與環境主義》,台北:國泰文化,1996
曾華璧,《人與環境:台灣現代環境史論》,台北:正中,2001
楊憲宏,《走過傷心地》,台北:圓神,1986
楊憲宏,《受傷的土地》,台北:圓神,1987
楊憲宏,《公害政治學》,台北:合志,1989
鍾喬,《回到人間的現場》,台北:時報,1990
James O’Conor,《自然的理由》,唐正東、臧佩洪譯,南京: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3
Theo Colborn, Dianne Dumanoski, John Peterson Myers,《失竊的未來》,吳東傑、李芸玫、李靜瑤譯,台北:先覺出版社,1999
■  本課程是否有使用原文書 
■  教學進度(Course Schedule) - 期中考前後(2 Stage)
週次
Week
日期Date
1 107/09/09 ~ 107/09/15
9/10第1學期上課開始
各週授課進度(Weekly Course Progress Outline)
週次
Week 日期
Date 主題
Topic 課程內容或指定閱讀
Course Content and/or Required Reading
1 2/27 導論: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
2 3/6 台灣:自然、地理與生態 教師PPT
3 3/13 國際分工與台灣經濟發展(一) 教師PPT
4 3/20 國際分工與台灣經濟發展(二) 教師PPT
5 3/27 國際分工與台灣經濟發展(三) 教師PPT
6 4/3 國際分工與台灣經濟發展(四) 教師PPT
7 4/10 1970年代的環境公安事件 教師PPT
8 4/17 消費者意識的抬頭:多氯聯苯與米糠油事件與重金屬奶粉事件 教師PPT
9 4/24 公害問題與社區意識:三晃農藥廠與李長榮化工 教師PPT
10 5/1 期中考
11 5/8 專題演講
12 5/15 挑戰國家經濟決策:反杜邦、反五輕、反六輕事件(一) 教師PPT
13 5/22 挑戰國家經濟決策:反杜邦、反五輕、反六輕事件(二) 專題演講
14 5/29 發展模式的反思與選擇:反核與保護森林運動(一) 教師PPT
15 6/5 發展模式的反思與選擇:反核與保護森林運動(二) 教師PPT
16 6/12 媒體、政治與環境保護 教師PPT
17 6/19 小組報告
18 6/26 小組報告與期末總結
2 107/09/16 ~ 107/09/22
9/21加退選課程結束(特殊加選及網路退選)
3 107/09/23 ~ 107/09/29
9/24中秋節放假一天
4 107/09/30 ~ 107/10/06
10/5特殊退選課程申請截止
5 107/10/07 ~ 107/10/13
10/10國慶日放假一天
6 107/10/14 ~ 107/10/20
7 107/10/21 ~ 107/10/27
8 107/10/28 ~ 107/11/03
11/2校慶(停課、照常上班);11/3-11/10期中考試週
9 107/11/04 ~ 107/11/10
11/3-11/10期中考試週
10 107/11/11 ~ 107/11/17
11 107/11/18 ~ 107/11/24
12 107/11/25 ~ 107/12/01
13 107/12/02 ~ 107/12/08
12/3-12/22申請停修課程
14 107/12/09 ~ 107/12/15
12/3-12/22申請停修課程
15 107/12/16 ~ 107/12/22
12/3-12/22申請停修課程;12/22補行上班上課
16 107/12/23 ~ 107/12/29
12/24停課、照常上班;12/25行憲紀念日、聖誕節放假一天
17 107/12/30 ~ 108/01/05
12/31調整放假一天;1/1開國紀念日放假一天;1/2-1/18課程預選
18 108/01/06 ~ 108/01/12
1/5-1/12學期考試週
■  評分方式 (Grading Policy)

  評分項目
Assessment Item
配分比例
Percentage
相關說明
Description
1 期中考 30% 按課程講義內容考試
2 小組報告 40% 期末分組報告,以環境事件/政策/現象為主題
3 上課發言討論 30%
■  課程其他要求 (Other Requirements)
上課一定要發言,很重要!
■  相關參考書目 (Other Useful Readings)
何明修,《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: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(1986-1998)》,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2000年6月
吳音寧,《江湖在哪裡?台灣農業觀察》,台北:印刻,2007
徐文路編,《台灣環境運動口述歷史資料匯編》,台北:綠色陣線協會,未出版
台灣環保聯盟總會,《台灣環境》雜誌合訂本(一~九卷),台北:台灣環保聯盟總會,1995
施信民編,《台灣環保運動史料匯編》(1-2),台北:國史館,2008
曾華璧,《台灣的媒體與環境主義》,台北:國泰文化,1996
曾華璧,《人與環境:台灣現代環境史論》,台北:正中,2001
楊憲宏,《走過傷心地》,台北:圓神,1986
楊憲宏,《受傷的土地》,台北:圓神,1987
楊憲宏,《公害政治學》,台北:合志,1989
鍾喬,《回到人間的現場》,台北:時報,1990
James O’Conor,《自然的理由》,唐正東、臧佩洪譯,南京: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3
Theo Colborn, Dianne Dumanoski, John Peterson Myers,《失竊的未來》,吳東傑、李芸玫、李靜瑤譯,台北:先覺出版社,1999
■  本課程具有如下意涵:

No.
課程意涵
1 服務學習  
2 生涯規劃  
3 性別平等教育  
4 人權教育  
5 保護智慧財產權  
6 藝術與美感教育  
7 健康醫療照護  
8 生命教育  
9 食品安全  
10 環境教育  
■  本課程可做為學生職涯發展之準備 
四、課程內涵與學生核心能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Core Competency

No.
課程內涵與學生核心能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Core Competency>
1 敏銳的社會學的想像力與觀察能力
2 調查研究方法的執行與經驗分析能力  
3 論述與表達能力
4 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
五、課程內涵與學生就業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Employability

No.
課程內涵與學生就業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Employability
1 學習意願強、可塑性高  
2 穩定度與抗壓性高  
3 團隊合作  
4 專業知識與技術  
5 具有發現、分析、解決問題能力
6 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 
7 具有創新能力  
8 融會貫通能力  
9 口語與書寫溝通能力  
10 跨領域整合與多元適應能力
113/04/27 08:55: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