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desc.ithu.tw/107/1/2158
2158農業社會學:世界史的視野 113/03/29 18:31:41
107學年第一學期東海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
Course Plan of Tunghai University
一、課程基本資料 Course Information
開課系所
Department
(日)社會系
課程名稱
Course Title
中文 (Chinese) : 農業社會學:世界史的視野
英文 (English) : Agricultural Sociology: Perspectives of Worlds History
必選修類別
Required/Elective
選修 先修課程
Prerequisites
學分數
Credits
3 - 0
先修課程說明
Prerequisites instruction
課程概述
(系所共同性目標)
Course Description
本課程是否為
英語授課
二、教師相關資料 Instruction Information
授課教師資料
授課教師
Instructor
葉守禮 / yehshouli@thu.edu.tw /
行動電話 常用聯絡方式
上課時間、地點
Class Time And Classroom
二/2,3,4[SS213]
晤談時間、地點
Office Hours And Classroom
請直接寫信和老師約定
三、課程大綱 Syllabus (本課程大綱教師得依實際教學進度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)
■  課程目標及內涵 (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)
還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,我因為各種陰錯陽差而改變了研究主題,一下子捲入生猛活潑的鄉村世界,從此迷戀不能自拔。都市小孩很容易在鄉土社會中找到許多現代生活早已遺失的價值:逃離城市,開闊的鄉間讓我感覺自由,每位農民都有自己的面孔和故事,濃郁的人情味常令我感動莫名。可是,作為一位急著寫論文的研究生,我感到非常恐慌:絕大多數社會學研究所提供的理論訓練,所謂馬克思、韋伯、涂爾幹、傅柯等等……,似乎都沒有辦法協助我們瞭解台灣農民的獨特處境。後來我才逐漸明白,正是在這現代資本主義的邊緣地帶,在這綿延不盡歷史幽微痕跡的東亞鄉村,「西方中心主義」的研究範式必然遭遇最嚴重的挑戰。如同高承恕老師的提醒,我們不應太快把自己的問題意識投射在研究對象上,反而應該放慢步調,嘗試瞭解農村的日常生活,體會農民的歡喜悲愁,盡可能從一個更大的「文明」視野與想像,來發掘真正有意義的在地議題。換句話說,如果希望瞭解台灣農村,就必須走出西方社會學傳統的格局,沿著農民在地生活展開社會學思考。於是,風景整個不同了。我才認識到,農業原來可以是這麼深刻的社會學議題!

本課程試圖從一個更大的世界文明視野出發,探索農業與社會的關係。不可諱言的是,社會學長久以來存在根深蒂固的「工業中心」思維(或「都市中心」,不管你怎麼說),往往把農業當作比較次要或補充的議題。然而,如果我們認真用「整體」的眼光看待社會,就會發現城市與鄉村的古老辯證,自人類文明伊始就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。過去如此,今日亦然。只要發揮一點點社會學想像力,就能瞭解若要維持一座城市龐大人口每日三餐的要求及其特殊品味,背後將是一個怎樣權力與資本交織的複雜食物供應體系!而這個體系背後,又是怎樣廣闊又沈默的鄉村世界?所謂社會學的洞察力,不就在於努力穿透這個「背後」,嘗試看見更深刻的「結構」嗎?

農業與社會的關係,是非常多樣的。在我們的時代,資本主義以其無比靈活又強勢的觸角,串聯起幾乎整個世界的城市與鄉村。有些理論家以為這意味著「現代化」、「工業時代」或「全球化時代」的來臨,但是這並非故事的全部。從城市的角度看待鄉村,以及從鄉村的角度理解城市,完全是不一樣的景觀。就這點而言,本課程確實懷有「在『資本主義的邊緣地帶』重新理解『資本主義』」的企圖。然而誰說「農業」一定就是邊緣呢?回顧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,從香料長程貿易、鬱金香泡沫、殖民地莊園、大宗穀物貿易、期貨市場到食品工業,哪一個不挑動資本家的敏感神經?更何況離開西歐封建莊園體制以來的特殊歷史變遷,又要如何解釋工業革命,更遑論如何理解整個西方古典理論的問題意識!在那之後,假如試著返回東亞,我們熟悉的家園,農業社會學又可能帶來怎樣的突破與反思?

「農業」作為一種方法,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社會。農業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,更涉及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社會的關係,以及社會與社會的關係。農業是實踐,是文化,更是結構。鄉村與城市共同參與塑造了一個文明的面貌,農業是每一個社會的基礎構造,即便很少被社會科學捕捉到。農業是一種想像力(你如何想像農業?)。更重要的是,面對現代性(或後現代性)積重難反的都市問題,農業社會學可能帶來怎樣新的啟發與想像?我還是很喜歡布勞岱爾這段話:「不是可以把世界史比作一條無邊無際、無頭無尾的河流嗎?這個比喻還不夠恰當:世界史不是一條河流,而是幾條河流。」
■  總結式課程目標 

  課程目標
Assessment Item
1 開啟農業社會學的社會學想像
2 重新認識農業,重新反省現代文明
3 關懷鄉村世界,尋找台灣農村發展的出路
■  多元教學方式 (Muliti-Teaching Methods)
說明:除了課堂講授與考試測驗之外,本課程在學期中可能會運用到以下哪些教學方式,以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
1.小組討論
2.機構或企業參訪
3.專題研究或實習
4.期末報告/策展/發表
5.配合使用數位教學平台(Moodle)或其他多媒體教學
■  主要參考書籍/資料 (Textbooks and References) (教科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)
費爾南・布勞岱爾著,施康強、顧良譯,2015,《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、經濟與資本主義(卷一:日常生活的結構:可能和不可能)》。新北市:廣場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

費孝通,2013,《鄉土中國》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
胡慕晴,2015,《黏土:灣寶,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》。新北市:衛城出版。

麥可・波倫著,鄧子衿譯,2012,《雜食者的兩難:速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》。新北市:大家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

■  本課程是否有使用原文書 
■  教學進度(Course Schedule) - 18週次(Weeks)
週次
Week
日期
Date
內容主題
Course Topics and Contents

指定閱讀資料
Course Reading Materials
1 107/09/09 ~ 107/09/15 農業社會學導論說明課程應注意事項,介紹農業社會學的基本關懷。
2 107/09/16 ~ 107/09/22 鄉土中國與差序格局費孝通,2013,《鄉土中國》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〈重刊序言〉、〈鄉土本色〉、〈文字下鄉〉、〈再論文字下鄉〉、〈差序格局〉、〈維繫著私人的道德〉、〈家族〉、〈男女有別〉。頁3-45。
3 107/09/23 ~ 107/09/29 邁向文明的社會學想像費孝通,2013,《鄉土中國》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〈禮治秩序〉、〈無訟〉、〈無為政治〉、〈長老政治〉、〈血緣與地緣〉、〈名實的分離〉、〈從慾望到需要〉、〈後記〉。頁46-88。
4 107/09/30 ~ 107/10/06 小麥與西方文明費爾南・布勞岱爾著,施康強、顧良譯,2015,《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、經濟與資本主義(卷一:日常生活的結構:可能和不可能)》。新北市:廣場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二章:一日三餐的麵包:小麥〉。頁79-121。
5 107/10/07 ~ 107/10/13 水稻文明及其他費爾南・布勞岱爾著,施康強、顧良譯,2015,《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、經濟與資本主義(卷一:日常生活的結構:可能和不可能)》。新北市:廣場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二章:一日三餐的麵包:稻米、玉米、十八世紀的食物革命、世界的其他地區〉。頁121-162。
6 107/10/14 ~ 107/10/20 食物與社會階層:變革的動力費爾南・布勞岱爾著,施康強、顧良譯,2015,《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、經濟與資本主義(卷一:日常生活的結構:可能和不可能)》。新北市:廣場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三章:奢侈與普通:飲食〉。頁163-252。
7 107/10/21 ~ 107/10/27 發展型國家及其矛盾吳音寧,2007,《江湖在哪裡?台灣農業觀察》。台北縣中和市:INK印刻。〈冬夜現身〉、〈拉扯的形容〉、〈江湖在哪裡?(五○年代)〉、〈江湖在哪裡?(六○年代)〉。頁5-124。
8 107/10/28 ~ 107/11/03 市場化的挑戰吳音寧,2007,《江湖在哪裡?台灣農業觀察》。台北縣中和市:INK印刻。〈江湖在哪裡?(七○年代)〉、〈江湖在哪裡?(八○年代)〉。頁125-252。
9 107/11/04 ~ 107/11/10 期中考休息課程時間轉移至校外參訪。
10 107/11/11 ~ 107/11/17 農村與地方社會吳音寧,2007,《江湖在哪裡?台灣農業觀察》。台北縣中和市:INK印刻。〈春雨落在休耕的城外〉、〈黑道的故鄉〉、〈政府有一本作文簿〉、〈世紀末農地大清倉〉。頁253-363。
11 107/11/18 ~ 107/11/24 台灣農業的出路吳音寧,2007,《江湖在哪裡?台灣農業觀察》。台北縣中和市:INK印刻。〈窮人擁有什麼?〉、〈奴隸與奴隸主〉、〈燈、火光、聲響〉、〈報告信〉、〈後記〉。頁363-455。
12 107/11/25 ~ 107/12/01 現代化農業的矛盾麥可・波倫著,鄧子衿譯,2012,《雜食者的兩難:速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》。新北市:大家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一部:工業化的玉米〉。頁19-128。
13 107/12/02 ~ 107/12/08 有機農業是出路嗎?麥可・波倫著,鄧子衿譯,2012,《雜食者的兩難:速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》。新北市:大家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二部:田園牧草〉。頁129-280。
14 107/12/09 ~ 107/12/15 飲食文明的省思麥可・波倫著,鄧子衿譯,2012,《雜食者的兩難:速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》。新北市:大家出版;遠足文化發行。〈第三部:個人森林〉。頁281-412。
15 107/12/16 ~ 107/12/22 各組學期報告簡報小組輪流簡報學期報告,簡報時間10至15分鐘(視小組數量而定)。
16 107/12/23 ~ 107/12/29 各組學期報告簡報小組輪流簡報學期報告,簡報時間10至15分鐘(視小組數量而定)。
17 107/12/30 ~ 108/01/05 元旦假期12/22補課,課程時數轉移至校外參訪。
18 108/01/06 ~ 108/01/12 期末考休息課程時間轉移至校外參訪。

■  學習活動與作業說明 (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ssignments)
本課程的運作方式非常單純,我們要仔細閱讀四本書,探索一些有趣的問題,然後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。這堂課沒有期中期末考,相應地,每一位同學都必須依照進度安排完成指定閱讀,輪流進行導讀,寫兩篇讀書心得,參加兩次校外參訪,並且完成一篇田野調查學期報告。在導讀與課堂討論的過程中,我會隨時補充自己的意見,有時甚至會批評文本中的論點(請不要意外),關鍵仍然在於如何展開文明與農業的社會學想像。讀書、討論、田野與寫作,大致如此。
■  評分方式 (Grading Policy)

  評分項目
Assessment Item
配分比例
Percentage
相關說明
Description
1 課堂導讀 30% 每位同學應認領2至3三週導讀(視修課同學數量而定),進行3至5分鐘個人口頭簡報(毋須製作投影片),介紹指定文本核心論點要旨並且試著提出個人獨立見解。
2 讀書心得 20% 每位同學應針對本課程指定4本教材撰寫4篇讀書心得(1頁以上),並於指定時間內上傳至教學平台。毋須進行文本摘要或堆砌資料,請直接抒發個人閱讀該書之後的學習、體會與批判。
3 學期心得報告 40% 每1至4位同學為一組,任選一個本課程相關主題撰寫一份學期心得報告(4頁以上),上傳至教學平台。請嘗試提出社會學分析與獨立見解,不可堆砌資料,更不可抄襲。內容包含田野調查或深度訪談者加分。評分標準將同時考量小組成員數量與報告品質。
4 平時分數 10% 課堂出席、參與以及學習表現的綜合評比。本學期將進行四次隨機點名(不包括校外參訪的點名),不接受事後補假。
■  本課程具有如下意涵:

No.
課程意涵
1 服務學習
2 生涯規劃
3 性別平等教育  
4 人權教育  
5 保護智慧財產權  
6 藝術與美感教育  
7 健康醫療照護  
8 生命教育
9 食品安全
10 環境教育
■  本課程可做為學生職涯發展之準備 
四、課程內涵與學生核心能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Core Competency

No.
課程內涵與學生核心能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Core Competency>
1 敏銳的社會學的想像力與觀察能力
2 調查研究方法的執行與經驗分析能力
3 論述與表達能力
4 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
五、課程內涵與學生就業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Employability

No.
課程內涵與學生就業力之對應
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Employability
1 學習意願強、可塑性高
2 穩定度與抗壓性高
3 團隊合作
4 專業知識與技術
5 具有發現、分析、解決問題能力
6 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
7 具有創新能力
8 融會貫通能力
9 口語與書寫溝通能力
10 跨領域整合與多元適應能力
113/03/29 18:31:41